【概要描述】: 中国制造业逆势增长,不仅支撑了国内庞大的就业,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同时也为稳定全球供应链作出巨大贡献,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独特贡献。
中国制造业逆势增长,不仅支撑了国内庞大的就业,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同时也为稳定全球供应链作出巨大贡献,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独特贡献。
制造业逆势增长,彰显中国经济实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在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95.1%;36个行业增加值较2019年增长,增长面达87.8%。
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9.8%,均实现较快增长;从两年平均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高端制造业支撑作用强劲,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2021年制造业亮点是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2021年产销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
电力作为先行指数,同步印证了国内制造业的增长形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全国制造业2021年用电量增长9.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7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其他制造业行业用电量增长13.9%,增速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内制造业逆势增长克服了全球供应链生产链的阻滞和困难,消化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非理性飙升带来的成本压力,为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作出了中国贡献,其功莫大焉。
制造业出口快速增长,助力全球抗疫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17.7%,而2020年则为下降0.3%;两年平均增速为8.3%,为近几年正常年份较高水平。其中,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5%,增速较上月加快2.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2.5%,增速较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拉动作用增强。
制造业出口是绝对主力,2021年,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出口比上年分别增长64.6%、40.3%、40.3%、39.9%。中国制造业出口呈现从低端到高端的全产业链大爆发,从低端制造业的服装鞋帽到高端领域的某类芯片,中国产品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出现大幅增长。2021年,服装出口增长24%,芯片出口增长32%,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31万辆,增长高达3倍。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受益于我国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工业品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和凸显。
产能利用率为近年新高,企业利润保持较高水平
2021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较2020年上升3.0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高水平。其中,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8%,上升2.9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化纤、石油加工、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达80%以上。
产能利用率上升的同时,企业利润也保持较高水平。2021年前11个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增速延续较高水平。41个大类行业中,有33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医药、电子等行业是拉动工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力量。
利润行业结构有所改善。2021年11月份,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下游行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利润的贡献增加,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57.4%,占比明显上升,结构趋向改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晓白向本报记者分析认为,2021年工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产业链供应链一些堵点、卡点仍较明显,下游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大。
实体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重点群体就业形势总体改善。2021年下半年,就业主体人群25—59岁人口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5%以下,且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农民工就业形势不断改善,2021年末,全国农民工规模达到292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1万人,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随着毕业生工作落实,青年失业率逐步下降。
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受到影响或冲击,用工需求将会出现波动。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招工难”“求职难”等一些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对本报记者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应该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助企纾困,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精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