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描述】: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迎来重大突破的关键一年。作为一项创新、多元的伟大倡议和创举,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影响迅速席卷全球。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迎来重大突破的关键一年。作为一项创新、多元的伟大倡议和创举,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影响迅速席卷全球。各个行业都在把握“一带一路”契机,寻求切入点,开展多元化的业务合作。结合本人从事的库存积压商品流通和易货行业领域工作,我想谈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些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朋友指正。
一、要正确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一项创新、多元的伟大创举,之所以备受瞩目,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支持响应,一是源于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国政府的正确定位,二是因为“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它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大多数国家人民利益。
习主席之所以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于这些国家与中国存在历史传统上的贸易往来,重振这一古商道,将有助于区域经济在新时期的大力发展。但这一美好愿景却被一些舆论解读为中国在对沿线国家实行全面对外援助和施舍,这种理解是对“一带一路”的误读。
作为新时期中国推动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既是维护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更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担当。这才是“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的正解。
二、“一带一路”的机遇和优势远大于风险和挑战
目前,国内外均有舆论对“一带一路”前景与风险表示担忧,夸大“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和阻力等负面信息,我对此很不认同。在国内开展业务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更何况走出国门,关键是事前做好调研,定位准确,就会减少风险。任何事物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尤其对投资与商业而言,风险往往与利润成正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实属正常。但这并不影响“一带一路”本身。
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大型企业都已针对“一带一路”做出了谋划与布局,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大多产生了不错的利润或盈利前景,市场化效应很明显。各地方政府也相当踊跃,纷纷希望借“一带一路”东风发展本地经济。“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以来,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广泛的国际认可,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和效益也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有少数人将“一带一路”视为一个风险高、经济落后的领域,而不是将它视为一支多元化、差异化的投资潜力股,过分的夸大其风险,而忽视其带来的巨大机遇,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三、将“一带一路”战略视为转移国内过剩产能是一种误解
“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战略基础。有一些舆论提到,“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把中国的过剩产能转移出去。这样的表述不够准确全面,容易让人觉得不舒服,理解为“你们把不要的、过剩的“破烂儿”卖给我们吗?”,从而产生反感和误解。我觉得应从以下四方面解释。
第一,转移中国的“优势产能”。与其说是“过剩”产能,不妨用“优势”产能更妥当。比如高铁、航天、能源、高科技产业等,这些都是紧俏、供不应求的资源,“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内这些产业对接国际大市场起到带动作用。
第二,推广中国的“品牌商品”。即指非积压的正常商品。随着“一 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像海尔、联想、华为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已在大部分国家生根开花结果,向着燎原全球的目标迈进。
第三,盘活中国的“过剩产品”。即指库存积压商品。这里需要对库存积压商品的概念加以说明。根据国家商务部批准实施、我会承担起草的《库存积压商品流通技术规范 通则》行业标准中的定义,库存积压商品是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产生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超出合理库存期的、仍能保持全部原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所以,库存积压商品是新货,不是旧货(二手货),也不是废品,只是由于某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暂时在市场中处于滞销状态。且库存积压商品价格便宜。因此,可以说是物美价廉的实惠产品,是放错了地方的有效资源。
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南方的积压物资不等于在北方的过剩,东部的紧俏商品不等于在西部的供不应求,中国的积压物资不等于在国际上的滞销”的辩证观,这种区域间的差异为库存积压商品的调剂和流通创造了条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差异化恰恰为盘活这些物美价廉的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国的部分质优价廉的库存商品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买不到的,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第四,抵制“假冒伪劣产品”。要保证高品质,必须防止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产品流出去。企业要秉承工匠精神,严把质量关,保证中国品牌的产品质量,是赢得“一带一路”国家口碑的关键。
四、乘“一带一路”东风,积极探索易货贸易创新合作
易货贸易,是一种古老的贸易方式,也是开展国际贸易的一种贸易形式。现代易货贸易上来看,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的,它是适应现代经济背景下库存积压产品大量增加,适应消费方式不断创新的一种交易方式。它是采用现代信息科技、引入现代金融等方式进行商品与商品、商品与服务、服务与服务之间的交换活动。
易货贸易的模式可以调动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利用现存资源积极参与交易运转,易出所余,易入所需,既拓宽了企业的营销渠道,又节约了企业经营成本。它不仅局限于商品之间的易货贸易,还可以实现广告、培训、物流、酒店客房、餐饮、房地产、劳务服务、技术等领域的多元化服务类易货。
2015年3月1日,由我会承担起草的我国首个易货领域行业标准《库存商品易货交易规范》经国家商务部批准正式实施。2015年5月17日,我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主办了首届中国易货贸易论坛,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业内专家及国内各地易货行业企业代表800多人参会,共同见证了《库存商品易货交易规范》行业标准实施发布的盛况。以首个行业标准实施为契机,易货创新模式的星星之火在国内各地点燃。
易货贸易是创新消费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业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国内企业可以通过易货贸易的方式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有关企业进行合作,用我国的有关资源换回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需求资源,参与国际化、规范化的互换交易,促进贸易互联互通,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五、把握“一带一路”契机,挖掘“去库存”商机
当前,“去库存”已上升为国家任务,在我会建议下“促进库存积压商品流通”已写入《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规划》……在诸多利好形势及政策支持下,本会肩负着“去库存”的重任,使“盘活库存、搞活流通、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工作步入了快车道。如何搭上这趟机遇难得的快车,也是摆在诸多企业面前十分关心的问题。
库存积压商品流通行业是一个亟待挖掘的“大金矿”,也是一项长期的重大项目工程。目前,有资金的单位及个人不少,寻求项目者也很多,然而要找一个好项目很难。库存商品行业正是一个风险小、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的长期稳定的好项目。主要依据是:一、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库存积压商品是永远存在的;二、库存商品涵盖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原材料、半成品等多个领域,业务涉及面更宽、更广;三、库存物资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又价格低廉的产品,经营利润较大,举例来说,处理价值一个亿的库存,可能一两千万就买过来,再转手给需求者,三五千万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要比正常商品的价格还便宜;四、以联销、联盟、代销等方式经营,或通过易货贸易的合作方式,走向国际市场,换回需求的多种资源,可以节约很大成本;五、有库存行业协会的保驾护航,提供有关服务,降低了经营风险。
基于此,不少企业已开始瞄准库存行业的商机,通过线下实体与线上电子商务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国家“去库存”和“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中,在某些行业企业面临利润下滑,效益低下,甚至倒闭破产的困境下,库存商品或易货行业的经营者反而风生水起。